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Anti-Extradition Law Amendment Bill Movement),是指香港自2019年3月15日開始、6月9日大規模爆發的社會運動,逾萬人被捕. 此次運動並無統一的領導,主要以社交媒體號召的方式組織,運動支持者以遊行示威、集會、靜坐、唱歌、吶喊、「三罷」行動、設置連儂牆、不合作運動、堵塞道路幹道 、「起底」、針對並破壞中資商鋪、匯豐銀行、建築物、大學、及公共設施等一系列行為,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抗議其提出《逃犯條例》修訂草案. 根据示威者的观点,該草案容許將香港的犯罪嫌疑人引渡至中國內地受審;而反對者因不信任中國大陸的司法制度而擔憂將嫌疑人引渡至大陸會出現不公平審訊的情況,进而損害香港在「一國兩制」及《基本法》下所列明的獨立司法管轄權地位.

香港眾志早在2019年3月15日就已於政府總部發起要求撤回《逃犯條例》修訂的靜坐. 在3月至4月期間,民間人權陣線兩度發起示威遊行. 6月9日,民陣再度發起遊行,主辦方宣稱有超过100万名市民參與. 但特区政府不顾其强烈反对,继续强行推动修例;6月12日,香港立法會继续恢復條例二讀辯論,触发了四万余名示威者对立法会大楼的包围抗议. 为了阻止条例在立法会通过,示威者與警方發生了激烈衝突. 事後主辦方指责警方濫用職權及過度使用武力. 此後示威者提出「完全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撤回暴動定性(612)、撤回所有示威者控罪、追究警隊濫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辭職下台」等「五大訴求」. 6月16日,民間人權陣線發起更大規模的遊行,再次引发了大量市民参与这次游行. 主辦方宣稱游行人数超过了200万人,是「香港有史以来参与人数最多的游行」. 7月1日遊行期間,部分示威者佔領立法會綜合大樓,其後並將林鄭月娥下台的訴求更改為「立即實現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真雙普選」,实现真正的民主普选诉求.

7月9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召開記者招待會,形容修例已經「壽終正寢」,而民陣普遍認為這不代表政府撤銷修例. 之後,示威者幾乎每週發起常態抗議活動. 7月14日,組織於當日遊行後再發起「光復上水」行動;及7月21日,當天遊行後發起「光復元朗」行動,其間發生了元朗襲擊事件,这次事件成为运动的标志性事件,也使运动发生转折,示威者与警方之间的衝突加劇. 8月中旬,示威者兩度癱瘓香港國際機場. 8月18日,民陣再度舉辦大規模和平集會,参与8·18集会的人数据称超过170万人. 8月31日,太子站事件後令示威行動升級. 9月4日下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佈四項行動,並動議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但拒绝成立独立调查委员调查警暴. 10月1日,全港爆發激烈示威. 林鄭月娥會同行政會議在同月4日引用《緊急法》制定《禁止蒙面規例》,引起更大衝突. 示威活動進入11月,隨著新一輪的三罷行動被發起,示威行動進一步升級,理大及中大兩所大學發生激烈警民衝突,多人受傷. 在这场反修例运动不断发展之中,舉行的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創新高,民主派取得450席中的389席,赢得了超过86%的议席,民主派在选举中大胜,建制派和鄉事派则遭到史無前例大败. 此外,因應這次示威浪潮,促使美國介入宣佈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選舉過後,示威者为争取五大诉求而继续进行運動.

2019年12月,中国大陆爆发COVID-19疫情,及后疫情迅速扩散至全球. 至2020年1月下旬,疫情传入香港,反修例運動受其影响而开始减弱. 部份原计划於農曆新年假期間舉行的重要集會被多個主辦單位宣布取消. 各類集會虽然仍繼續進行,但抗疫已慢慢成为焦点 ,因此也有舉行與抗疫相關的示威行動(如翠雅山房用作隔離營風波).

示威活動于2020年5月香港疫情大致平息后开始逐渐恢復. 2020年5月下旬,香港立法會恢復二讀審議並於6月4日通過《國歌條例草案》 ;另外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通過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繞過香港立法程序直接制定《維護國家安全法》的決定. 6月30日,《港區國安法》在公眾尚未得悉條文内容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並刊憲生效 ,觸發反對者反彈和國際社會關注 ,促使美國宣佈取消對香港特殊待遇地位的承認及通過《香港自治法》.

截至2022年10月31日,警方在多場示威活動拘捕10,279人 ,年齡介乎11歲至84歲,被捕人士數字為香港歷年社會運動之最;,當中2,915人已完成或其司法程序正在進行,其中有超過2,800人被檢控、2,100宗相關案件,包括被控暴動的750人,當中逾1170人被定罪. 這次運動被視為自香港開埠以來,以及九七主權移交後最嚴峻的政治、民主與人權危機(甚於2003年、2012年、2014年以及2016年等過去的政治危機).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為香港傳媒廣泛使用的名稱,亦簡稱為「反修例運動」、「反修例風波」、「反修例風暴」 、「反引渡條例修訂」. 「反送中運動」的起源來自台灣《蘋果日報》,首次出現於4月27日的「民陣明遊行抗『送中』」新聞標題. 6月13日開始,壹傳媒旗下媒體等個別傳媒將運動稱為「逆權運動」. 自10月4日起,壹傳媒旗下媒體開始稱運動為「抗暴之戰」.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外務)楊志剛 和部分傳媒亦稱呼是場運動為「洋紫荊革命」. 英國《金融時報》編輯定名“Water Revolution”,意源為示威者奉行著李小龍“Be water”哲學理念為策略 ,香港網友將其翻譯為「流水革命」 或「夏水革命」,又或直稱「時代革命」.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周保松稱自由理念為運動的核心價值,倡議將運動命名為「自由之夏」. 另外,由於事發時正值己亥年,因此亦有人稱為「己亥事變」.

多數非華語媒體和香港英文媒體(包括南華早報)則多以「Hong Kong protests」 或「Hong Kong anti-government protests」概稱是次運動. 浸大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羅秉祥形容運動為「香港内戰」.

港府在2020年8月8日中英文聲明中稱為「反政府動亂」及「anti-government riots」.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如新华社)和香港親中媒體(如《大公报》、《文匯報》)定性事件為「修例风波」. 7月開始,官媒稱運動有「美国在香港策动的『颜色革命』」的嫌疑 ,這導致了後來一些中國大陸的媒體開始直接以「颜色革命」來形容這場抗爭運動. 部分大陆媒体有时用“香港暴力示威”称呼运动. 而中国大陆民众一般则以「香港暴乱」称之. 而因示威者所用暴力顯著升級,亦有媒體稱是次運動為「Hong Kong Riot」 ,可譯為「香港暴動」 或者「香港騷亂」. 前立法會建制派議員王國興等人 、部分媒體如《大公報》直接鄙稱本次風波為「曱甴之亂」. 另外,自2019年10月起,親中人士、政府和建制媒體將這場示威簡稱為「黑暴」 ,意為以黑群示威形式出現的「黑色暴力」.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