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列塔尼语

 >  布列塔尼语

布列塔尼语

布列塔尼语(Brezhoneg,法文叫Breton)是法国西部布列塔尼的少数民族语言,属于印欧语系的凯尔特语族。布列塔尼语最接近康沃尔语和威尔士语。

布列塔尼语的最古老的词典为 Jehan Lagadec 编写的布列塔尼语-法语/拉丁文三语对照词典(Catholicon),1499年出版。这也是在法国土地发表的第一本词典。

在1950年代以前,布列塔尼语分布在下布列塔尼(Breizh Isel, Basse Bretagne),在Vannes--Plouha两个城市所连成的直线的西部。从12世纪开始,贵族、有钱人逐渐换用法语,布列塔尼语成为农民的土语。当初布列塔尼公国的君主阶级使用拉丁文,最后(15世纪)换用法语。对古布列塔尼文(8世纪-10世纪)所知甚微,遗留下来的只有一些拉丁文书籍里的注解(用布列塔尼文解释难以理解的拉丁文词语),专用词(人名、地名),似乎没有完整的句子,更何况也没有长篇文章。现在有人用古布列塔尼语的词汇来创造新的词汇,但是这些词汇对大部分人非常难懂,普通人根本听不懂,所以很多认为直接借用法语或者拉丁文比较恰当。

法国的国王没有真正的阻止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从法国大革命以后,法国政府开始采取压制少数民族语言的政策,拟消灭法国领土上的“土语”(patois)包括法语的方言、布列塔尼语、巴斯克语等等,强迫小学生在学校裡只用法语交谈,用本土语言讲话的学生遭到侮辱性的惩罚。这个专横的政策一直延续到1960年代。

如今,虽然消灭布列塔尼语的政策进行了两百多年,仍然还有300 000人使用这个语言(在1930年有1 300 000多人)。这个政策宣传的一句出名的口号为:“不准在地上吐痰,也不准讲布列塔尼语”,这个口号把使用布列塔尼语和不卫生的行为混为一谈,这表明当时法国政府用多么侮辱人的措施施行灭绝语言的政策。

在20世纪,布列塔尼的居民有一半-{只}-懂布列塔尼语,一半懂法语和布列塔尼语两种语言,1950年只剩下100 000个人不会讲法语,21世纪初基本上没有人只懂布列塔尼语不懂法语,而且精通布列塔尼语的人年纪都很大,大部分年龄在50岁以上。除了新开办的Diwan布列塔尼语学校的学生以外,年龄少于20岁的儿童只使用法语。

从1925年开始,在Roparz Hémon (真名:Louis Nemo)的领导之下,布列塔尼语的月刊Gwalarn(含义为:“西北”)创刊了,这个杂志试图推行一种“现代化”和“纯正”的布列塔尼语,排挤法文-{借}-词,发明许多新的字眼。Hémon的母语是法语,他虽然对15世纪的布列塔尼语很有研究,但是不会讲现代的布列塔尼语,他写的语言,因为新字眼太多,语法受法语影响,所以从小使用布列塔尼语的人一般听不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Roparz Hémon和德国侵略者合作,发表反犹太人的文章,并对德国人占领法国拍手称快,因为他希望在德国的帮忙之下,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布列塔尼,这个新国家的官方语言为他创造的现代布列塔尼语。Hémon公开的看不起老百姓,轻视他们使用的“法语”化布列塔尼语。在法国得到解放以后,Hémon和他的同党被免了公民权利,被流放国外,他最后在爱尔兰定居 -- 这个国家因为支持凯尔特民族文化而收留他。

从3世纪一直到现在,布列塔尼语连续不断的吸收了拉丁文、古法语、现代法语的方言(gallo)和标准法语的大量借词。这些借词发生许多语音变化,至于难以看出其和法语或拉丁文的关系,但是布列塔尼语的基本词汇仍然保留原始剀尔特语的词根,它的语音系统和法语迥然不同(特别是语调),它的句法和惯用句非常独特。

Hémon的布列塔尼民族主义运动提倡纯正的布列塔尼语,抛弃法语借词(至少最明显的那些),引进威尔士语、爱尔兰语等凯尔特语言的借词或者用布列塔尼语的词根创建新词。传统的布列塔尼语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布列塔尼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基本上无法通话,前者是自然发展下来的语言,后者是“人工语言”(犹如世界语或以色列的现代希伯拉语)。

在1977年,布列塔尼民族主义运动者建立了Diwan学校(含义:幼苗),在那些学校里,老师们用布列塔尼语教书,小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使用布列塔尼语。这些学校的目标为抢救正在灭亡的布列塔尼语,给小孩子提供学习布列塔尼语的环境。有些学校使用传统的布列塔尼语,但大部分学校則提倡“人工”的布列塔尼语,使得許多小孩子仍然无法和祖父祖母用布列塔尼语進行有效沟通。

国家

法国

法蘭西共和國();通稱:法國 )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單一主權制國家,國都為其最大兼文化商業重鎮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面積位列全球第四十二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宏觀整個歐洲則為第三。

法國至中世紀末期起便為歐洲大國之一。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及科學家,亦為全球文化重鎮,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Breton language (English)  Lingua bretone (Italiano)  Bretons (Nederlands)  Breton (Français)  Bretonische Sprache (Deutsch)  Língua bretã (Português)  Бретонский язык (Русский)  Idioma bretón (Español)  Język bretoński (Polski)  布列塔尼语 (中文)  Bretonska (Svenska)  Limba bretonă (Română)  ブルトン語 (日本語)  Бретонська мова (Українська)  Бретонски език (Български)  브르타뉴어 (한국어)  Bretoni (Suomi)  Bahasa Breton (Bahasa Indonesia)  Bretonų kalba (Lietuvių)  Bretonsk (Dansk)  Bretonština (Česky)  Bretonca (Türkçe)  Бретонски језик (Српски / Srpski)  Bretooni keel (Eesti)  Bretónčina (Slovenčina)  Breton nyelv (Magyar)  Bretonski jezik (Hrvatski)  ภาษาเบรอตง (ไทย)  Bretonščina (Slovenščina)  Bretoņu valoda (Latviešu)  Βρετονική γλώσσα (Ελληνικά)  Tiếng Breton (Tiếng Việt) 
 mapnall@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