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語
zh-hans:朝鲜语(🇰🇷或🇰🇷),韩国称韩-{}-国语(🇰🇷或🇰🇷);zh-hant:韓國語(🇰🇷),又稱韓語、韓文,北韓和中國大陸稱朝鮮語(🇰🇷)}-,是通行於-{zh-hans:韩国、;zh-hant:南}--{zh-hans:朝鲜;zh-hant:北韓}-两国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中國東北等朝鲜族聚居地區的語言。
朝鲜语在全球约有7,560万使用者,是世界第13大语言 。随着韓國在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韩语的人数也不断增长,目前许多国家的高中和大学都教授韩语。在美国、日本、澳洲等地,大学入学考试的外語科目中可以選擇韩语應考 。
歷史上,该语言在1392年以前隨朝鮮半島上的高麗王朝被称为「高丽语」,直至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之后,其即改称「朝-{}-鲜语」。1897年,朝鮮高宗李熙称帝並改国号为「大韩帝国」,因此這语言又改称「韩-{}-国语」或「韩-{}-语」。二战后,朝鮮半島南北分治,兩方各按照自己的國名來命名該語言,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称之为「朝-{}-鲜语」,而南部的大韩民国称之为「韩-{}-国语」。而中亞的朝鮮人之間則稱之為「高麗語」[고려말()、Корё мар]——但此處的「高麗語」與朝鮮半島的語言存在一定差異。
在中國,1897年大韩帝国成立以前,該語言只稱為「朝-{}-鮮語」或「朝-{}-语」。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国以后,視同屬社会主義陣营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整個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將中国国内及朝鲜半岛所有關於朝鮮族文化和國家的字詞均以「朝-{}-鲜」称呼,該語言也因而继续稱為「朝-{}-鲜语」。但是,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建立邦交後,與韓国的直接文化和經濟交流迅速發展,韓国資本大量流入中國,該語言的課本、辞典等幾乎都以「韩-{}-国语」的名稱發行而且內容以韓国詞彙為主。因此,現在「韩-{}-语」和「韩-{}-国语」的稱呼在中國更加普遍 。中国公立大学的外语學系大多以“朝-{}-鲜语”作为該語言的正式称呼,但是幾乎所有教材以及授課内容都以“韩-{}-国语”为标准。 。
漢字文化圈国家也存在類似的名稱問題,使「朝-{}-鲜语」和「韩-{}-國语」的说法并存。在日本,為了表示中立,不少人也使用「コリア語」(「コリア koria」為英文「Korea」的音譯。)、「高麗語」和「韓国・朝鮮語」等稱謂,以及使用其书写系统諺文一词的音譯「ハングル」以回避語言名稱。